|
姓名和个人信息 |
真实姓名: | 李凌** | 性别: | 男 | 民族:汉族 |
出生年月: | 1989年11月 | 户口所在地: | 辽宁 |
暂 无 照 片 |
学历: | 本科 | 婚姻状态: | 未婚 | |
现所在地: | 四川 | 期望工作地点: | 不限 | |
所学专业: | 地理科学 | 毕业时间: | 2011 | |
毕业学校: | 四川师范大学 | 外语种类: | 英语 |
求职意向 |
现在从事职位类别: | 不限 | 现工作职位: | 不限 |
职称: | 暂无添加 | 工作年限: | 暂无添加 |
求职类别: | 高中类 | 应聘职位: | 高中地理教师 |
工作性质: | 全职 | 最后登陆时间: | 2025-4-8 |
期望月薪: | 面议 | ||
联系方式: | 您需要注册成为本站正式单位会员才能查看联系方式,点击注册>>> |
个人简历 |
个人简历: | 我是一名家在遥远东北的应届大学生,于201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小”学校,但我希望有“大”作为。 我,自信,乐观,敢于迎接一切挑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年轻是我的本钱,拼搏是我的天性,努力是我的责任,我坚信,成功定会成为必然。 我迫切的希望得到中学教师这一工作,因为自中学时代起,成为一名教师就是我的人生梦想。我希望以教师为终身职业;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是我的愿望。 为了实现我的愿望,在大学时代起我便努力使自己向这一目标迈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我不断去学习新课改的相关内容,去各中学进行调查学习,特别是较早进行新课改的东北地区,我不断将四川地区的新课改形式与之对比,并思考如何进行教学。 为了适应教育的需求,我在大学时就开始大量练习新课改的高考题(东北版),以使自己可以较早的了解新课改的命题动向及知识结构,使我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赢在起跑点上。 我的教育实习在成都七中,选择这所学校就是因为我想去学习这所优秀学校的教学精华,使之可以应用于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在实习期间,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最严格的要求提醒自己。在实习的一个月间(三周),我备课4节,授课6节,共计五个班,平均每周两节。虽然授课不是很多,但每次的教案都是经过指导教师严格检查的,力求做到逐字逐句的科学化严谨化。且所教授班级的课程都有较好反响。 我对现代教学的认识是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建立在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而我也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我的教学风格之中。我的教学风格大方,活泼,能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喜欢运用逆向思维,有效利用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运用自己原创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师讲5分钟,学生自己学35分钟”。 我认为在校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也应同时注意德育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切实感受。因此,我的教育思想总体概括为:“培养高智商高情商高能力的现代综合型人才”。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拥有可以让学生信服的一技之长尤为重要。我个人兴趣爱好广泛,例如在校期间我是学院男子足球队队员,且对健身操及搏击操等有很大兴趣。我参加了川师东校区的演讲比赛,获得第二名。但与这些爱好相比较,我最擅长的就是辩论。我在校期间是川师112辩论队队长,校辩论联队主力队员,退役后为校辩论联队指导组成员。我熟悉各种辩论赛制,代表学院学校在各级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 在校第一年,我便荣获四川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最佳辩手”;在随后的比赛中我带队获得过川师辩论邀请赛冠军和季军,代表学校与成都理工、成都体院等校级辩论队交锋均取得较好战绩。 作为一名攻辩手,我建立起来的良好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反映能力,均成为今后工作的坚实基础,使我可以更好的适应教师这一职业。在实习中,我便运用出色的逻辑能力和临场反映能力,解决了很多的教学难题。 相对于出色的个人能力,我更认同自己的团队配合能力。在比赛中培养的这一能力,我认为至关重要。我认为一个教学科研组的教学成绩不在于某一个教师个人的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一个教学组的整体配合能力。因此,我自信教师这一职业是对于我的最佳选择。 组织能力上我也较有自信。在校期间,我将非正式非组织化的学院辩论队改组成为112辩论队这一学生团队,并带领这支辩论队取得学院辩论队最佳战绩以及在学院30余支学生团队中的比拼中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最佳团队奖,我个人也获得最佳团队成员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是我的人生指向。我希望可以成为贵单位光荣一员,与贵单位一起挑战高峰,获得荣誉,走向成功! |
![]() |
版权所有:教师英才网
京ICP备19041156号-1
办公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路110号华信大厦911室 电子信箱:jiaoshiyc@163.com 邮政编码:100043 联系电话:010-8898 1758 传 真:010-8898 1758 |